文.圖/臺北市立松山家商中校軍訓教官(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田立德
前言
烏俄戰爭是今年國際最重大的輿論時事,吸引了全球人們的眼光。烏俄戰爭爆發的原因錯綜複雜,有烏俄千年的糾葛、去俄羅斯化、親俄政權倒塌、北約東擴、克里米亞問題等因素,這也造成俄羅斯於111年2月24日悍然入侵烏克蘭。俄國從最初的信心滿滿,直至現在深陷烏東戰爭泥沼中,最初大眾普遍認為俄羅斯與烏克蘭在軍事力量不對稱,隨著烏克蘭的抵抗及國際力量的援助,加上俄羅斯民眾反戰聲浪逐漸高漲,俄羅斯已經騎虎難下。而烏克蘭能將戰線延長打到現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全民國防,烏克蘭民眾運用地區優勢,透過游擊戰及城市戰等方式讓具有高科技的俄國軍隊吃足苦頭,這讓我們清楚看到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俄軍大舉壓境,烏國大規模動員止戈
儘管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在與澤倫斯基會晤時曾表態,面對俄國侵略,美國將堅定支持烏克蘭捍衛主權及領土完整的承諾,繼續協助其推動民主改革;然西方國家基於避免激怒莫斯科當局的考量,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的申請,仍未給予明確答覆,這也意味烏克蘭仍須堅定發展自主國防,才能因應區域情勢驟變的挑戰。事實上,2021年4月間,烏克蘭面臨俄軍大舉壓境,即曾大規模動員後備部隊應敵,並宣示「絕不會主動發動戰爭,但對侵略將奉陪到底」。幸而在美歐國家全力斡旋下,一觸即發的烏俄戰事終能暫時停止,顯示防衛動員機制具備的多重戰略意義,以及作為國家總力整合、確保國家安全屏障的必要性,此即闡明防衛動員的現代國防意涵。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於1991年獨立,並加入俄國主導的「獨立國家國協」;2014年俄併克里米亞,烏克蘭隨即退出,並轉向積極加入「北約組織」。雖然烏克蘭經濟發展尚未達預期,但工業基礎完善、物產豐富,作為東歐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旺盛,也是歐洲重要穀物產地,並維持著僅次俄國的區域軍事力量。就地緣戰略觀點而言,烏克蘭是連接東、西歐的核心地帶,若傾向莫斯科,俄國就能向西擴大影響力;相反的,北約組織若能東擴至烏克蘭,則可達到牽制俄國效果。因此,冷戰結束後,烏克蘭維持區域穩定的地位愈形重要,其在地緣戰略上對歐、俄的政策,除與內部勢力競逐相關,亦牽動歐洲戰略態勢。

圖示:為彌補地緣上的弱點,除了建立可制止入侵與武裝戰爭的國防戰力,烏克蘭也敦促聯合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共同阻止侵略行為。
111年2月24日,俄羅斯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為由全面入侵烏克蘭,衝突當日起正式白熱化為全面戰爭,並迅速發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戰爭。依據俄羅斯單方面說法,引發戰爭原因為1991年蘇聯解體後此地的「烏克蘭化、去俄羅斯化」、境內俄裔俄羅斯民族主義所致國族認同分裂、「北約東擴」引發俄羅斯的不安全感、俄羅斯在蘇聯地區重建影響力、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傳統,導火索為推翻了維克托·亞努科維奇親俄政權的2014年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以及隨後的克里米亞危機、頓巴斯分離主義,這場戰爭圍繞著烏克蘭東南部的克里米亞和東部的頓巴斯地區的地位展開。目前俄烏戰爭還在進行中,來自前線的戰區消息不多且有不少謠言混雜其中。但有件事情可以確定,俄羅斯準備打的是一場有限戰爭,目標明確,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地位,從發動戰爭的俄方來說,這是經過各方面測算並選準時機,並宣佈階段性目標的一場有限戰爭。從防守一方來看,助陣者多達幾十國,輿論準備最長、表態次數最多,但實際準備做得最不充分的一次戰爭。從地緣政治考慮,烏克蘭是俄羅斯與歐洲的緩衝地帶,在正常情況下,處於這種狀態的國家會選擇中立姿態,運作得當,將成為平衡兩邊關係的政治籌碼。
實施無封鎖政策,維護主權與國界
烏克蘭國防政策與地緣戰略觀緊密鑲嵌,除南面黑海外,東、西、北三面均與鄰國陸地為界,極易遭敵對勢力戰略包圍,故國防方針始終遵循「無封鎖政策」,堅定維護主權與疆界不可侵犯。另為彌補地緣弱點,遏止外力入侵,其國防武力係以制止武裝衝突,同時敦促聯合國、歐安組織等國際多邊機制,共同阻止侵略行為,並經由國際協助,終止敵人藉政治、外交、資訊等各種方式的敵對行動,作為主要任務。國防武力也以造成敵人無法接受的損失為防衛手段,以弱化敵人、防範武裝衝突情勢升高、傾全國之力迫使敵人接受和平談判,為主要目的。
烏克蘭三軍為因應克里米亞危機,在2014年後恢復義務役徵兵制,使烏軍總員額維持在約20萬人左右。依烏克蘭原有後備動員機制,曾在武裝部隊服役的男女公民,在年滿50歲前,均為接受列管之預備役人員,由各地方軍事管理機構進行登記管制。倘國家安全遭遇緊急威脅事件,經國會通過授權總統發布動員令,即可展開動員召集後備軍人作業。
2021年3月下旬,烏克蘭國會通過預備役部隊動員改革法案,允許總統在面臨緊急狀況時,可不經國會同意,於24小時內動員後備軍人。並要求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須定期就可召集的預備役人員類別、任務、人數、程序等,進行統計與規劃,俾能快速補充烏克蘭武裝部隊與其他預備役部隊有戰鬥經驗的軍事訓練人員,提高在遭軍事侵略時的防衛戰鬥力。

圖示:2021年3月下旬,國會通過改革法案後有所調整。修法後,允許總統在緊急狀況時,可不經國會同意,於24小時內動員後備軍人;並要求武裝部隊總司令,須定期就可召集的預備役人員類別、任務、人數、程序等,進行統計與規劃。
有效即時支援,增益國防武裝力量
鑑於2014年烏克蘭損失克里米亞領土,且在東部頓巴斯地區作戰慘重犧牲,所換來寶貴實戰經驗,多年來,基輔當局接受美歐國家援助,持續增加國防開支,實行軍隊現代化,不僅東部前線部隊已能自行堅守陣地,並造成入侵者重大損傷。尤其2021年年4月動員預備役人員的狀況可知,在民眾愛國且勇於為國奮戰的精神戰力基礎上,後備部隊已確實能為國防武裝力量提供支援,即便俄軍擁有系列先進武器優勢,或能在開戰初期摧毀烏克蘭大量關鍵基礎設施,最終削弱烏軍戰力,但烏軍以精進後備動員,結合拖垮入侵之敵的軍事戰略,對企圖速戰速決,以避免經濟崩潰的俄國而言,已形成不可忽視的嚇阻態勢。
這就是展現抗敵意志與國防實力所具有的戰略意義,而其效果也進一步輻射至敦促國際組織重視區域安全穩定的面向上,烏克蘭以此不斷呼籲國際社會,必須支持俄國歸還克里米亞並停止策動烏東分離勢力的要求,均已獲得美國、歐盟與「北約組織」表達贊同的意願,美方更加速為烏克蘭提供額外軍事援助程序。所謂「自助方能獲得人助」,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
此次俄烏戰爭,西方國家雖然表示支持烏克蘭,也提供相當的軍事援助,但是卻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在戰爭中協助軍事力量的支援,也清楚讓我們知道保衛國家一定要靠自己,即使其他國家信誓旦旦會軍事援助,但是當戰爭發生了,卻無法期待其他國家會信守承諾,因此唯有靠全民國防力量,來嚇阻敵人的侵略。全民國防(All-out Defense)是近期看著俄烏戰爭發展在國防事務領域相當熱門的概念,意義上與「總體國防」(total defense)相近,係由全民共同積極參與,以「正面活動」(positive campaign)配合國家軍事力量,在經濟防禦戰、社會防禦戰、心理防禦戰等建設性層面,保護國防,阻絕侵略。簡單的說,全民國防即是動員全民力量來完成防衛國家的任務。我國「國防法」第3條明白揭示:「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即是著眼於全民國防理念對於整體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此一概念打破了「國防屬於軍人專業」的迷思,重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讓國防成為每位國民無可旁貸的責任。
烏克蘭與我國所面臨的安全情勢,當然有其相異之處,卻也同樣是有強鄰軍事壓迫,與存在非傳統「灰色地帶衝突」威脅的景況,故烏克蘭為國防安全的努力及策略,可引為我國參考。我國國防部於2022年1月1日起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主要任務為持續精進教育召集軍事訓練、提升國軍後備部隊戰力、建立橫向跨部會合作機制以及修訂後備軍事動員計畫,達成「後備動員合一」、「常後一體」、「跨部會合作」等三大目標。像是今年3月起實施的14天新制教召訓練,即為強化國軍後備戰力的一環,是針對防衛作戰需求與戰力恢復所需時間,重新規劃執行方式與作法。在平時即能做好預防戰爭準備,建立不對稱嚇阻能量,更為提升充足後備戰力,大幅提高中共對臺動武的考量,以及爭取國際支持對抗中共侵略的成功公算,確保臺海安全穩定無虞之作為。

圖示:2022年1月1日起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