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課程地圖-教師對課程的解讀與詮釋
高雄市立三民家商主任教官劉曉樺
何謂課程地圖
統整課程的學者賈寇斯 (Heidi Hayes Jacobs)於 1999 年提出課程地圖(curriculum mapping)的概念,提供教師進行專業對話的機會,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及發展課程的動態機制;也是協助學生建構學習地圖
(Learning Maps)的核心概念(張白玉,2014)。課程地圖(Curriculum Mapping)是一種圖像組織,可以搭配心智圖,以網狀圖、概念圖,甚至是故事圖,在圖示中勾勒重要的觀點和資訊,不僅有助於知識的組織與統整,也關照到教學脈絡、學習發展與評量間的系統性(林文生)。Jacobs強調課程地圖繪製過程的重要性,除了呈顯課程藍圖、引導課程行進方向外,課程地圖亦是教師、課程設計者或教育行政人員進行課程溝通、協商的依據,亦即,一個好的課程地圖是大家不斷討論之下的成果(王嘉綾,2011)。

課程地圖的樣態
課程地圖係連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建構具有系統性、層次性、 完整性的學習進程,包括:學校的整體課程架構圖、各年級、各類 組、各群科、各領域、各學科的課程圖表等。可以是課程關係概覽 圖,也可以透過行事曆式的課程計畫,標示出概念(學習內容)、過 程(核心問題)及評量方式(學習表現)。 |  |
發展「學科課程地圖」的意義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類型區分為二大類:「部定課程」與「校定課程」,降低部定必修學分數,增加校定課程學分數,形塑學校教學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的「校定必修課程」、「彈性課程」、「團體活動」以及增加學習深度擴展生活廣度的「多元選修課程」;技術型高中增加「技能領域」實習課程,建立符應學生進路需求與學校特色之課程,整體課程更形複雜。不同課程組織類型,有不同的知識布局(knowledge mapping),會呈現不同的課程地圖樣貌。
從課程決定理論中,Klein和Goodlad(1978)主張課程不是由某一個團體或是組織所決定,而應該由上而下依五個層次來區分課程,依社會層次、學校層次、教師層次、教學層次和學生層次決定所謂的「理念課程」、「正式課程」、「教師覺知課程」、「教學運作課程」及「學生經驗課程」。不同的課程層次,處理不同的課程規模(尺度),所勾勒的課程地圖呈現出不同的階序結構。從「理念課程」到「正式課程」層次,是指新課綱的實行(總綱/領綱課程地圖)到學校願景、特色與課程總體計畫架構的擬定(學校課程地圖);接下來的「教師覺知課程」層次,係指教師在學科上對課程的解讀與詮釋。因此,透過發展「學科課程地圖」讓教師瞭解課程、學科、社群的相對位置,清楚學科內容演繹的脈絡、重要概念之間的關聯、界線與來自於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統整,以便再進入「教學運作課程」的課程設計撰寫層次。

如何設計「學科課程地圖」
學科課程地圖的完整設計過程,應當是與課綱、學校願景圖、學生圖像、科課程地圖、課程目標…等結合,最後將學科課程圖示化。設計學科課程地圖時,以學科本質萃取學科重要概念、能力,研擬重要問題。蒐集與彙整年級教學團隊(教師)意見與過往的教學經驗,統整學生學習需求,制定行事曆式的課程計畫。同年級、同科、跨年級或跨科之間,實施審視、檢閱或修訂。最後,釐清有缺漏或銜接落差之處,統整為一校內共識的學科課程地圖。學校在繪製課程地圖前,可先辦理相關研習讓教師認識課程地圖的意義,進一步可以進行分科或跨科、小組或全校的討論。學科課程地圖發展步驟如下(甄曉嵐,2018):
一、解讀領綱/教材:萃取重要概念、能力,研擬重要問題。
二、蒐集、彙整意見:描述學習過程與技能。
三、制定行事曆式的課程計畫:
(一)標示出學習內容(概念與能力)的時間進程,建構出具有系統性、層次性、完整性的學習進程。
(二)依據重要概念、主題或內容,檢核重要問題。
(三)依據成果與學習表現,確立評量方式。
四、審閱檢視:同年級、同科、跨年級、跨科審閱檢視與討論。
五、修正定型:立即修正、待研究發展而修訂、建立檢視循環週期。

學科課程地圖是教師溝通工具,也是教師教學的鷹架,記載學科內容演繹的脈絡,重要概念之間的關聯與界線,協助教師建構課室的教學,促進教師檢視課程安排的適切性。若不清楚學科課程地圖,易受教科書主導,難以循序漸進建立學科重要概念,教學流於跳躍式布題、解說。學科課程地圖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協助學生意識到課程規劃的整體脈絡,掌握學習進度,以利發展跨領域的多向度學習,並建構學習歷程的橫向連結與縱向整合。
參考資料: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學習共同體應用在閱讀教育之行動研究。張白玉(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2014)。
教師的課程地圖The
procedure of a teacher's own curriculum mapping(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林文生校長)
淺談學生經驗課程。李美儀(2013) 。
臺灣高等教育課程地圖繪製之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王嘉綾(2011)。
學科課程地圖規劃-理念基礎與實務演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甄曉蘭教授 )。
課程地圖-展現實踐成果與省思
作者:Heidi Hayes Jacobs主編。盧美貴、薛曉華、王麗惠、蔡佳燕、張佩韻、黃娟娟等譯著。
從課程地圖談國小數學科的有效教學。新北市教育電子報。簡賢昌(2013)。
課程地圖與特色說明。教育部(2015)。
學校課程地圖的建構。教育部(2017)。